• 樱花漫画

    分享园地
    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分享园地 >分享分类
    今年填志愿,我家战争被AI劝停了
    日期:2025/7/7 14:04:29 人气:7

    “分数没出,全家吵翻天正常吗?”


    随着各地高考陆续放榜,许多考生的家里已经提前打响了“志愿大战”。有同学的爸妈坚信“理工科才有前途”,有同学被亲戚拉着报师范,各种小道消息轮番上桌。“更离谱的是,昨天晚上我爸妈因为‘城市or专业’分歧争到凌晨两点,连奶奶都加入讨论,场面一度失控。”


    6月末尾,不少同学因为填志愿迎来了家庭矛盾最激烈的一个环节。


    “拿着学校发的非常厚的《报考指南》翻来翻去,只知道把专业填满就好了,喜欢什么专业有哪些专业,有哪些填报批次都是茫然不知,只能根据家人的经验,于是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填报了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,最后终是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。”


    回顾“那些年”到“近些年”的志愿填报历史,实则反映着一个社会潮流的变迁。但不变的是信息茧房和信息过载依然是众多考生的困惑,他们需要的是权威信息数据来打破信息不足的困境,同时也需要多元真实过来人经验,来抵抗过载与失真。


    从6月23日开始,陆续霸榜的放榜热搜,也告示着这场全国人民都关心的考试终于迎来了这一季的大结局。


    而在那些高考状元、高考分数线的热搜关键词之下,更需要被看见的是更大一部分普通考生们的亲身困惑:大到“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“,小到“一分一段表怎么看”,都是站在人生路口的他们真正在关心的事情。



       

    社交媒体上,在高考重要性的社会共识下,各行各业的人们毫不吝惜分享智慧经验,将社会锤炼得来的智慧传递给考生群体。特别是AI技术的抓取和系统呈现,让公共智慧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,参与弥合志愿填报的信息鸿沟。


    填志愿是一件细碎且复杂的工作,这不仅仅是一次需要理解复杂填报规则技巧的游戏,更是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快速变化的社会浪潮——这成为了考生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迫切追问。


    而这些对于外部世界的共同关切,变成了很多个来自具体的人的困惑。



       

    热门专业未来可能不再吃香,填报志愿时如何避免踩坑?学而思执行总裁@学而思-位晨Laura总结我们这个社会当下的趋势:智能化、数据化、低碳化。这三个特性各自所导向的学科,不只是AI+、计算机、机器人工程等方向,还有数据科学、大数据、新能源、氢能储能等方向,都会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就业的热门趋势。


    AIGC浪潮的新秀,宇树科技创始人@宇树王兴兴 回忆起自己大学时的时光,也给同学们说了一些心里话:后续上学时,请大家也不要局限于书本和论文,一定要多动手。


    360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@红衣大叔周鸿祎 分享自己重返校园的经历,也让大家看清了这些热门专业在具体就读体验中的新鲜挑战。



       

    企业家和行业大咖们对热门专业的多维解读,让考生对时代趋势的认知更清晰的同时,也避免了一些潜在跟风填报的可能。实际上,每到高考志愿季,考生们对于热门专业的集体追求,实则反映了一种焦虑的时代症候群——我们太害怕被抛下。这也导致一直喋喋不休的文理科之争在AI时代到来后显得更为激烈和复杂:AI时代文科生重要还是理科生重要?



       

    “这恰巧是文科生的机会来了。”华大集团CEO @尹烨 谈到,AI带来的大量知识的同质化,反而需要我们用艺术的力量去对抗它。想象力、创造力、悲悯心,这些无法基于现有的语料所得出的东西,正变得愈发珍贵。


    博主@一只赶烤的鸭 也深有感触,作为一名文科生,她每天都活在算法的精准恐吓下:诗歌能一键生成影评被数据驯化,法律文书开始自动化。但是很快,她意识到,AI能30秒写完辩护词,却没有人性的温度,领略不到法律的真谛;AI能分析票房,却学不会带刺的比喻,不知道观众的爽点。


    正如大模型在填高考志愿时的应用所揭示的,让技术指引方向的是人性的温度:冰冷的建议,不如一句真实的个人经历来得踏实。

    归根结底,填报志愿,是一个追问自己的过程,也是人生第一次自主对生活状态的选择:在离开集体共同前行的轨道之后,这也是众多考生第一次与更广阔的世界交手的时刻。


    他们第一次,可以选择离开到更远的地方,也可以选择在原地深耕。“志愿填报选大学一定要去大城市吗?”这也成为很多同学困惑的问题。很多父母也许只想孩子留在身边更近一点,没有考虑得更多,从而造成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开始。



       

    在这一问题的微博智搜回答中,博主@投资悟道-Eric 语重心长地劝诫年轻人 “为什么我经常说年轻人争取去大城市呢?那些小地方人事复杂,盘根错节,相互提携,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找人。小地方本质还是人情社会,不像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,相互之间遵守简单规则,反而相处容易得多。”


    不过,也有学长从另一角度强调学校档次的选择至关重要。“因为你所在的城市你可以离开,你上学的城市你可以离开,但是你的第一学历你甩不掉。”



       

    这些来自前辈们的不同观点,为大家带来了更加全面辩证的建议。对于考生而言,这也是宝贵的认知资源:在没有明确方向时,更多样的选择权利,就意味着一种更加游刃有余的未来。


    但也有很多同学,从始至终有着自己坚定的选择,却无法在信息洪流中看清自己所热爱追求的是否还正确。


    就好像前段时间被热议的张雪峰新闻学之争,让新闻学成为了一种无用之说。但是仍然有很多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同学,并没有死心。但“为什么‘学新闻学的’逐渐成为贬义词?”,成为了他们的共同困惑。



        

    AI来了,新闻人要失业了吗?这一争议正引发行业深度讨论。微博智搜中收录的多元观点,正以更立体的视角解构这一命题。


    有老媒体人坚守内容价值的不可替代性,@路路观察 认为,内容爆炸的时代,越是信息泛滥,越需要真实的、有思考力的表达者。“你对世界有好奇心吗?你愿意通过文字、镜头去影响别人吗?你想不想成为那个‘讲清楚复杂问题、引发共鸣’的人?如果有一个YES,那我欢迎你,来试试新闻传播这条路。”


    同时,也有从业者给出现实警示,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。


    博主@财思思慢吞吞 家里有5个人都是学新闻的。结合亲身经历,他真心建议高考生避开新闻专业——从就业困境、行业生态恶化、再到专业教育的滞后与学科价值争议,新闻行业的职业天花板低,转型成本高。“新闻行业起薪普遍5k-8k,干了五年做到主编也就15k左右。”



       

    兼听则明。无论是从对立面出发的观点,再到更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志趣追求,微博上本来分散、沉淀在各地的碎片化观点,在AI的抓取下被结构化地呈现,更好地为考生所用。


    这种技术辅助也让普通人找信息的方式发行改变。在过去,搜索信息时铺天盖地的新闻,招生广告、行业八卦、吐槽帖、干货分享,总是让人无从下手。现在,AI能够做到把这些碎片信息整理好,直接完整且有框架性地呈现在你面前。


    这其中不仅包括权威媒体发布的投档指南、教育部的学科评估、院校官微等权威信源,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到一些真实的前辈经验。


    北京的优势在于影视和画廊资源丰富、杭州的互联网设计岗位多、中传的影视资源、上戏的剧团合作项目......这些来自央美、北电、中传等顶尖艺术院校学长学姐亲自发布的求职内容,能够帮助考生们看到更多更远的职业生涯落点。





    毕竟,象牙塔不是他们的终点。怎样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,实现社会化——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。


    前辈的经验沉淀,在这一刻为后辈们搭建起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生规划框架。这也使得同学们面对这些个性化探讨时,不仅能收获专业的经验和具体解法,还有一群处在同温层的伙伴,陪伴他们一起困惑、焦虑,然后彼此照见、一起拨开重重迷雾。





  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


    实际上,最近很流行的“托举”一词,正是反映了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下,大家不再确信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叙事,而是坦然承认自己对于前辈铺路的渴望,希望通过前人的帮助来化解当下的焦虑。


    一边满屏是高考放榜的喜悦与讨论,另一边是应届生就业形势的严峻,社交媒体上两种割裂的状态,更加凸显了在当下“选择大于努力”的意义:长远的规划,比起过去更加重要了。回望每一次人生岔路口的选择,永远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,但一个经验主义式的回答,一定在当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。


    活跃于微博的很多大V、专家,他们有的是时代的受益者、有的是时代的推动者,比起认知稍有壁垒的身边人,他们更懂得志愿填报背后的多维度博弈:这需要考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深度思考,完成社会压力、外部约束、个体化追求交织的复杂探索。



      

    这个时候,这些刚刚成年的孩子们,也许会有些无措。而凭着对行业的敏锐感知,媒体、大V、前辈们基于知识和共情在微博搭建起的网络支持系统,不仅是信息共享、代际关怀,也成为数字时代一种“经验基础设施”——它不提供标准答案,但让更多选择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地基之上。微博智搜则是其中独特的桥梁,它让技术逻辑浸润人文温度,使人的智慧借由算法实现更高效的传递。


    志愿填报是一个基于理性的选择,但在排名、投档规则等考量之外,我们仍然需要的是更“人性化”的东西:只有人与人之间,才会诞生真正的理解与同理心。而这些年轻人们,比起规则的解释,更需要的是来自前人的往视、引导与帮扶。


    但即使选择如此重要,在容错率渐渐变高的时代,选择的意义不再是锁定唯一正确的轨道,我们既能尽量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前行,也能勇敢地开始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这是成长的第一个课题。


    这也迎来了填报志愿时终极之问——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流,还是自己的内心。



      

    高考填报志愿应优先考虑个人兴趣还是就业前景?作家@尹建莉的微博 说,“专家有两方面局限:对个体的了解有限,对未来的预测有限。这两种局限,考生自己的‘热爱’则可以完全拆解。热爱的专业才能学好,学热爱的专业不会太累。从事哪怕最冷门的专业,只要热爱也是幸福的。”


    你可以遵循绩优主义的叙事,达成社会期待;当然你也可以只干自己喜欢、在意的事,只因为你不是标准化的教育产品,你只是你自己。


    这才是AI能带给我们的另一种价值:将众人的智慧收集起来,提供一种更有“人味儿”的引导。在这个过程中,AI只是一种技术手段,帮助你更好地梳理好自己对于人生的想象。


    毕竟,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观点是绝对权威的;面对这个未知的未来,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精准预测。


    而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当下,我们需要再次重新去理解高考作为人生新起点的意义。



       

    精英制正在逐渐崩塌中。我们处在旧秩序已经崩塌,新秩序还未建立的技术新时代。这是博主@携隐Melody 对于这个时代的最大体会。“谁知道四年后格局是啥样,有哪些赛道突然消失了,哪些突然冒头了呢?那既然新的跑道在哪里都还不知道,现在是不是从哪里起跑都无所谓了呢?”


    那什么重要呢——“你的体验,你的幸福感,你即将营造的大学记忆”。任何事情,始终要回归到“人与人的链接”中,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。


    填完志愿之后的漫长日子里,分数、排名不再是最重要的事了。我们更应该谈谈自己、谈谈爱好、谈谈生活本身。

    转自南风窗

    下一个:没有资料

    网站首页 | 公司简介 | 污水处理 | 废气处理 | 环保技术咨询 | 新闻中心 | 樱花漫画 | 网站地图